每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的瞬间,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而在青海红十字医院,一场关乎生命的接力赛,诠释着医疗团队的使命与担当,也见证了爱与希望创造的奇迹。
新生降临,挑战接踵而至
1月22日13时35分,一个体重3350g的宝宝通过剖宫产顺利诞生。然而,这个小生命的旅程并不平坦,命运似乎和这个宝宝开了个残酷的玩笑。出生后不久,宝宝便被一系列病症缠上。生后21天持续皮肤黏膜黄染,伴气促及间断咳嗽症状被紧急收住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入院后患儿呼吸困难、呛奶症状明显,随着检查及诊断的不断深入,该患儿确诊为罕见先天性会厌型喉囊肿。
新生儿先天性会厌囊肿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出生缺陷,系胚胎性疾病,起源于鼻咽部异位的脊索残余,多因黏液腺管阻塞,黏液蓄积所致,其发生率约为1.82/100000,临床症状的出现时间及严重程度与会厌囊肿的大小和位置密切相关。此类患儿多需尽快行囊肿切除术,避免会厌囊肿导致窒息、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诊断明确,新生儿科姚彦莉主任迅速启动了(MDT)多学科会诊,组织耳鼻喉科、小儿外科、麻醉科、影像科、口腔科5个学科的专家进行联合会诊。耳鼻喉科马佐鹏主任在认真阅读影像学资料,在床旁用电子喉镜仔细查体后指出:“患儿会厌囊肿几乎全部占据了宝宝狭小的咽腔,同时囊肿挤压会厌遮盖了大部分声门,已经阻塞气道,影响正常的呼吸与进食了,随时可能因窒息危及生命,需及时手术处理”。但是,由于会厌囊肿几乎完全遮挡了会厌,手术难度高、风险大!若是麻醉插管过程中发生囊肿破裂,则有可能导致囊液误吸入肺部引起窒息。另外,囊肿破裂可能导致难以区分囊壁组织,因此麻醉插管过程是极具有挑战性的第一关。各科室专家凭借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围绕宝宝的病情展开了深入激烈地讨论,从围手术期全面的评估、风险防范及安全管理、从囊肿定位、手术入路设计到麻醉耐受性,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经过详细讨论,专家团队制定了周密的手术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制定了应急预案,为患儿开辟生命通道。
生命之托,重于泰山
手术成功完成后宝宝被转入NICU,在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终于转危为安,每一口呼吸都那么平顺,顺利开奶后,宝宝的病情迅速恢复。这个宝宝成功地被救治,不仅是一个小生命的重生,更是青海红十字医院打破科室壁垒、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案例的典范。从罕见疑难患儿的精准诊治到多学科协作的快速响应,从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到显微外科技术的突破,凝聚了多个科室医护人员的智慧和心血,彰显了我院强大的医疗实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这场与病魔的较量中,我们用爱与专业为生命撑起了一片晴空,让希望的曙光再次照亮这个家庭。
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科将继续秉承救死扶伤的使命,以精湛的医术和温暖的关怀,为更多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书写更多生命的奇迹!
文/图:新生儿科
排版:蒋明玲
责任编辑:张雯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