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老年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面临着严峻挑战。数据显示,超过 70% 的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同时患有三种以上慢性疾病。这种多病共存的局面,使得这些患者的住院死亡率比普通患者高出 3 至 5 倍。为了应对这一难题,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地的三甲医院已经建立了老年急危重症 MDT(多学科协作)快速通道。通过运用老年综合评估(CGA)和电子病历预警系统,实现了多学科协作的前置化。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显著缩短了临床决策的时间,还通过全面评估患者的功能状态、用药安全以及长期预后,为身体脆弱的老年患者群体提供了 “最小损伤、最大获益” 的治疗路径。
老年多病共存急危重症的救治,必须突破传统的单病种诊疗模式,构建一个基于循证医学的多学科决策体系。从患者入院时的快速评估,到住院期间的动态会诊,再到出院后的延续护理,这种连续性协作模式在应对老年患者特有的病情波动性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推广老年医学多学科协作模式,已经成为破解急危重症救治难题的关键突破口。这种诊疗模式在青海红十字医院老年医学科的主导下,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在病例救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收获。
近期,青海红十字医院呼吸科收治了一名 82 岁的高龄老年危重患者,该病例在本次 MDT团队 中得到了深入研讨。主管医师杨小平主治医师详细汇报了病例情况:患者患有多种基础疾病,此次入院的主要诊断包括多重细菌感染的肺炎、冠心病合并肺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以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面对如此复杂的病情,在 “多病共存” 的困局下,呼吸科孙智娜主任针对该病例的老年多病共存状况以及急危重症对脏器功能的影响,提出了进行老年病多学科(MDT)讨论的申请。老年病多学科(MDT)团队迅速启动机制,老年综合评估(CGA)医护团队在陈永新主任的带领下,对患者进行了详细且认真的全面评估。4 月 16 日,重症医学科、肾内科、心内科、感染科、营养科、消化科、心身科等多科室的专家集结在一起,共同为这位患者制定救治方案,协助患者及家属做出明智的决策。
基于该患者处于多病共存叠加急症的特殊情况,救治矛盾尤为凸显。院内老年病多学科(MDT)的陈永新组长指出,由于衰老以及疾病的影响,老年人的脏器功能储备明显不足。老年急危重症患者常常因为多系统疾病相互影响而出现 “治疗矛盾”。例如,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需要限制液体入量;而在选择抗生素时,又需要同时兼顾感染的控制和肾功能的负担;在纠正电解质紊乱时,还必须警惕心脏负荷的变化。最终在多学科专家共同会诊后,专家团队通过 “疾病优先级排序” 达成了共识:首先解决威胁生命的急性心衰和肾衰问题。
重症医学科的曹慰堂副主任医师提出应尽快实施血滤,以此来减轻心脏的负荷,同时逐步纠正电解质紊乱;心衰组的姜花副主任医师强调要严格把控出入量,以避免进行性的肾损伤;肾内科的袁刚医师则制定了个性化的透析方案;营养科设计了低钠优质蛋白的饮食方案,以预防代谢失衡;心身科医生建议调整患者的睡眠节律,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肾毒性的睡眠药物。目前,该患者在多学科团队的精心治疗下,其 B 型钠尿肽水平从最初的 2103.62pg/ml 显著下降至 774.31pg/ml,肌酐水平也从 552μmol/L 降至 184μmol/L,各项生命体征保持平稳,整个团队仍在持续努力控制其脏器功能。
老年急危重症与共病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依托老年综合评估以及 MDT 模式,整合 “疾病诊疗、功能维护、人文关怀” 这三大维度。通过精准的评估、动态的调整以及多学科的协同合作,为老年患者提供一个兼顾短期急救与长期健康的综合解决方案。
从单纯的疾病治疗到关注患者的 “全人” 健康,通过深度的标准化评估以及以 “器官功能维护” 为核心的诊疗优先级排序,老年病多学科 MDT 团队肩负着处理多病共存疑难危重病例的重大责任。其目标是确保每一位老年患者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获得有尊严且有质量的健康守护,真正实现为老年患者的生命与健康保驾护航的核心目标。
图/文:老年医学科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