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医院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LD)这一复杂疑难疾病的综合诊疗能力,规范诊疗流程,优化患者就医体验,8月6日,在院领导及兄弟科室大力支持下,多个科室的医护人员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办公室举行了间质性肺病(ILD)多学科会诊(MDT)启动会。本次启动会标志着青海红十字医院在ILD诊疗领域朝着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方向迈出了坚实一步。
聚焦疑难:ILD诊疗急需多学科协作
ILD是一组包含200多种不同病因、以肺泡壁炎症和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异质性疾病群。其病因复杂(可能与结缔组织病、环境暴露、药物、遗传等相关),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难度大,预后差异显著,且治疗方案需要高度个体化。传统的单一学科诊疗模式难以满足ILD患者的全面需求。
启动会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建立ILD-MDT是提升我院在该领域诊治水平的必由之路和关键举措,旨在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最优诊疗方案。启动会由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孙智娜主任主持,院长助理苏伟、血液风湿免疫科张镇主任、病理科马登云主任、放射科李小燕医师、姚亮医师、急诊ICU李祥呼吸治疗师、胸外科黄应奎医师、营养科刘燕红医师、康复科杨富兴医师、心身疾病科孙永熬医师、呼吸科吕春秀护士长及呼吸专科护士共同参加。院长助理苏伟充分肯定了建立ILD-MDT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出:“ILD的精准诊断和有效治疗,高度依赖多学科的深度合作与无缝衔接。MDT模式的建立,不仅整合了我院优质的医疗资源,更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是提升医院疑难危重症救治能力的重要体现。”,院领导对ILD-MDT团队寄予厚望,要求团队精诚合作,勇于探索,力争在ILD诊疗领域形成我院的特色和优势。
孙智娜主任详细介绍了ILD-MDT成立的背景、目标、组织架构及核心科室职责。
学术引领:共探ILD诊疗前沿
孙智娜主任深入解读了《2023年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讨论规范中国专家共识》的核心要点,强调了早筛、早诊、精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
实战演练:MDT模式初显成效
会议最后一项对一例在院ANCA相关性血管炎、自身免疫病相关性间质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了首次MDT讨论。参会专家围绕该患者的病史、影像学特征(HRCT)、实验室检查(包括自身抗体谱)、肺功能及病理结果,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各学科专家从专业角度出发,共同商讨下一步治疗策略及随诊策略。讨论过程充分展现了多学科协作的智慧碰撞,最终形成了较为清晰的诊疗路径和共识意见,为未来MDT的常态化运行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规范运行:明确机制保障质量
会议结合《青海红十字医院间质性肺病(ILD)多学科会诊(MDT)工作制度》,明确了:会诊目标人群、会诊流程、职责分工、质量监控与持续改进、建立随访机制,评估MDT意见执行效果及患者预后,定期回顾优化流程。
展望未来:同心协力惠及患者
院长助理苏伟在总结发言中表示,ILD-MDT的正式启动是我院呼吸学科发展和疑难病诊疗体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他强调,MDT的生命力在于“真讨论、真协作、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未来团队需做到:1.常态化、高质量运行MDT;2.加强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3.推动临床研究与转化。4.优化患者管理与教育。5.打造区域性ILD诊疗中心。
本次启动会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院ILD诊疗进入了多学科协作的新时代。ILD-MDT团队将秉承“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集众智、汇众力,努力提升ILD的早诊率、治疗精准度和患者生存质量,为攻克这一呼吸系统疑难疾病贡献智慧和力量。
文/图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马燕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