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台上的生命雷达——动脉血压反馈
近日,青海红十字医院称多支医分队在称多县成功实施了一例腹腔镜部分肝切除手术。患者才xx,35岁男性,一个月前出现上腹部疼痛不适,腹部彩超提示肝脏泡型包虫,经称多县医院外科团队与青南支医队共同查房后,决定行腹腔镜下部分肝脏切除术。下达手术通知后,青海红十字医院青南支医团队的麻醉医生高娟,联合称多县麻醉医生江文索南、达哇才让一起进行了术前访视,并制定了详细的麻醉方案。在术前准备中,大家重点关注了风险评估及预案制定,尤其对于术中可能出现的出血问题、过敏问题等情况做出了相应的应急预案。青南支医团队队员唐启晨则带领县医院手术室的护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了详细术前宣教。
8月9日上午患者进入手术室,进行三方核查后开始实施麻醉。在高娟医生带教指导下,由江文索南进行了气管插管。由于肝切除手术出血风险高,血压瞬息万变,传统监测存在3~5分钟延迟,为此,团队决定启用桡动脉穿刺置管术——将直径仅0.7毫米的导管精准置入患者手腕动脉。患者麻醉结束后,高娟医师手把手指导达哇医师操作,最终成功行左侧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有创血压。桡动脉置管实现了秒级血压反馈。
手术间内,麻醉团队织就一张“多维监测网”:除常规生命体征外,肌松、麻醉深度、体温等数据实时跃动在屏幕。当外科医生建立二氧化碳气腹时,患者血压出现波动,团队立即调整药物输注速度,将血压拉回安全区间。根据BIS值随时调整麻醉药物剂量,呼吸方面采用肺通气保护性策略,根据呼末二氧化碳及时调整呼吸参数。腔镜操作空间狭小,要求麻醉维持更深的肌松状态,麻醉师始终集中谨慎,通过连续肌松监测精准控制罗库溴铵用量,既保障手术安全,又避免术后残余肌松风险。在密切关注外科医生操作的同时,大家随时进行沟通,保证患者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保持平稳。
微创麻醉的三道隘口
腹腔镜肝切除的麻醉,需在“气腹风暴”“出血暗礁”与“苏醒竞赛”三道隘口间精准穿行。
气腹风暴:CO₂ 气腹压骤升至 12 mmHg,PaCO₂ 随之飙升。麻醉团队以动态肺保护通气应战:逐级上调 PEEP,同步提高呼吸频率,实时校正酸碱平衡,稳控内环境。
出血暗礁:离断肝实质时,任何毫厘出血都可能是暗涌。桡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秒级回传,麻醉医师与外科同频对话;血管活性药与容量管理双管齐下,术中出血量被锁定在 200 mL。
苏醒竞赛:术毕即刻启动多模式镇痛:切口局麻封闭+静脉镇痛泵;舒更葡糖钠精准拮抗肌松。
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手术后20 分钟患者完全清醒,40 分钟后安全返回病房。
生命通道的守护者
文/图:称多支医队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