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探头大作为,精准诊疗再升级
青海红十字医院消化内镜室于近期成功开展了首例经电子胃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术,电子胃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是近年来融合内镜、超声的一项高难度检查和诊断术,对后期进一步明确诊断及后续治疗至关重要。
近日,一位64岁的女性患者因上腹部不适收入消化内科住院。并在住院期间行电子胃镜检查时,发现胃体及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分别有一2.2cm及0.5cm大小的黏膜隆起性病变,需进一步行超声内镜检查。因以往我院无超声微探头内镜,此类病例多前往外院行相关检查及治疗,但是现在转机来了!我院消化内镜室新开展的经电子胃镜超声微探头检查为此类患者带来了新的转机,经过消化内科主任李万瑀及多位内镜专家在全面评估了患者病情后,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专家组决定对患者行“精准、微创”的无痛电子胃镜超声微探头检查。经电子胃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是将微型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在内镜直视下对消化道管壁及周围脏器进行超声扫描的检查方法。它结合了内镜和超声的双重优势,能够清晰地显示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以及周围脏器的病变情况,被誉为“消化内镜医生的第三只眼”。
患者在9月15日由住院医生陪送至消化内镜室,消化内镜室张英香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做好了手术所需要的各种设备、电子胃镜、超声微探头等术前相关准备。在各项工作准备充分的情况下,麻醉科主任王学军带领的麻醉团队充分评估后为患者进行中深度镇静为患者行无痛电子胃镜超声微探头检查,手术在医-护-麻团队紧密配合下有序进行。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消化内镜室吉栋德主任医师在内镜护士紧密配合下插入电子胃镜,并在电子胃镜的观察下成功发现其胃体及十二指肠球部的黏膜隆起性病变,并在内镜护士的配合下成功将超声微探头插入,超声微探头像给胃壁及十二指肠球部隆起部位做了个“深度B超”,精准透视到这个“小鼓包”来源于胃壁深层,超声内镜超声小探头所见:1.以12mHz超声扫查示:病变与固有肌层相连续,呈低回声改变,中央似有混杂回声,病灶向腔内外生长,呈喇叭口样改变,最大截面20.26mmX22.33mm.2.以12mHz超声扫查示:病变与黏膜层相连续,呈低回声团块样改变,向腔外生长,最大截面4.82mmX 5.30mm。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送至复苏室监测30分钟,麻醉复苏后,麻醉科护士将患者安全送回消化内科病房,给予补液等对症治疗。术后患者无并发症发生,此次经电子内镜超声微探头检查为患者的下一步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知识链接—了解微探头超声内镜
当传统胃肠镜的“眼睛”止步于黏膜表面,消化道管壁深层及邻近器官的病变便成了“视觉盲区”。微探头超声内镜发射高达20MHz以上的超声波,穿透管壁各层结构,获得毫米级分辨率的清晰断层图像,宛如为医生装上了“显微透视眼”。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微探头超声内镜的“视线”还能穿透胃肠壁,清晰观察紧邻的“重要邻居”:胰腺、胆管、胆囊、部分肝脏及淋巴结。对于这些藏在腹腔深处、普通检查(如CT、普通B超)有时难以精确认定的病灶(如早期小胰腺肿瘤、胆管小结石、不明原因肿大的淋巴结),能提供更精细的图像和信息。
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如平滑肌瘤、间质瘤)、早期肿瘤浸润深度、胆管及胰头微小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等,提供传统检查无法比拟的精准评估。
什么情况需要做微探头超声内镜?
超声小探头以探查消化道病变为目的。小探头采用360度环形扫描,胃肠镜能够到达的部位,都可以用超声探头来观察。
普通内镜只能看到消化道黏膜表面,超声小探头可以对消化道及其管壁进行立体的观察,确定病变深度、层次、大小,进一步研究处理方案。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的适应证有:
1.消化道早期癌:帮助判断早期癌的浸润深度。
2.胃肠道黏膜下病变:帮助判断病变性质及来源层次,一般小于2cm的黏膜下病变可选择小探头超声内镜。
3.消化道狭窄病变:帮助判断狭窄的性质。
4.部分阑尾及周围病变。
5.胆胰管疾病:管腔内超声检查术可帮助判断胆胰管腔内病变性质。
超声内镜检查有哪些注意事项?
1.超声检查前需要禁食8小时以上,如有幽门梗阻等疾病,需禁食2~3天。
2.检查当天高血压患者可服用降压药,待血压稳定后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因超声内镜检查时间较长,应尽量放松,耐心配合医生,以便更好地完成检查。
3.我院可行静脉麻醉下超声内镜检查,如无麻醉禁忌,可考虑选择麻醉下行更舒适更仔细地检查。
4.检查结束,2小时后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有明显的腹胀、腹痛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
5.对于是否需要行超声内镜检查,需听从专业的内镜医生建议。
图/文:消化内镜室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