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较于其他年龄段人群,老年群体的健康需求呈现出显著的多元化特征。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其诊疗过程往往涉及多个医学领域。单一学科的诊疗模式已难以满足其复杂的健康需求,社会对多学科协作诊疗的呼声愈发迫切。
为深入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根据全国“敬老月”活动统一部署,青海省卫健委下发了关于开展2025年全省“敬老月”活动的通知。我院积极响应,并提前发布了义诊活动通知,于2025年10月17日组织了以“普及健康知识,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为主题的大型多学科联合义诊活动。
本次义诊由老年医学科牵头,集结了心身疾病科、疼痛科、康复医学科、营养科、药学部、中医科、肾内科、内分泌代谢科、心内科心衰组、质管科等13个科室的骨干医师和护士参与。活动重点针对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糖尿病、认知障碍等老年高发疾病,提供了集“筛查—诊疗—宣教”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在门诊大厅内,医护人员免费为老人测量血压、血糖,开展老年综合评估和健康咨询,并从身体机能、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维度进行全方位测评。
贴心服务获赞誉,个性化方案解忧难
“不用跑多个科室,老年医学科、心血管内科、中医科、营养科的专家一起给我会诊,这服务太贴心了!”刚完成综合评估的王奶奶拿着为她量身定制的个性化健康方案,连连为医护人员的专业与耐心点赞。
87岁高龄的钱奶奶向我们咨询,她既往患有慢阻肺、肺心病,近期因病毒感染住院治疗,出院后仍有些担忧,甚至担心自己会传染给从四川远道而来探亲的儿孙——“老慢阻肺儿子”和“一岁多的外孙”,因而不敢相见。老年医学科医师耐心向她进行健康宣教,强调了秋冬季节老年病人积极预防接种流感疫苗的重要性,并讲解了日常做好手卫生、呼吸道防护等预防措施的必要性。经过沟通,钱奶奶的心结得以解开,对接种流感疫苗也有了新的认识。
多学科协作显成效,精准指导暖人心
“您的血糖控制不理想,除了调整用药,饮食上要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中医一病区科张主任在查看检查数据后给出建议,一旁的营养科专家随即补充了具体的膳食方案。针对独居老人李奶奶提出的记忆衰退问题,心身疾病科专家详细讲解了认知障碍的早期信号与干预方法。
身患多年高血压的张奶奶对近期刚调整的降压方案存在疑虑,心内科心衰组的医生通过现场测量血压,并结合她提供的居家监测数据,给予了专业、耐心的解答。药学部药师则就高血压药物的选择、可能的副作用以及常用药物种类等进行了比较和说明,解开了困扰患者多日的疑问。
活动现场同步开设了健康讲堂,专家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了慢病管理、合理用药、预防跌倒等老年健康知识,并发放了《老年健康手册》100余册。为响应“敬老月”数字助老服务号召,医护人员还“手把手”地指导老年朋友们使用智能手机,帮助他们掌握网上挂号、线上报告查询等便捷就医技能。
聚焦老年健康,完善服务链条
老年医学科陈永新主任表示:“老年医学科的核心工作,是围绕老年群体生理机能退化、共病多发的特点,提供‘全周期、一体化’的健康服务。我们不仅要精准诊疗疾病,更要全力守护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与内在尊严。”日常工作中,科室不仅承担着老年常见病、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认知障碍等)的诊疗,还重点关注老年综合征(如跌倒、营养不良、尿失禁等)的预防与干预,同时衔接康复护理、居家照护指导,致力于形成“预防-诊疗-康复-长期管理”的完整服务链。我院质管科李永秀主任和王国艳老师对此次“敬老月”义诊活动的筹备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宝贵建议。
老年群体最突出的健康挑战是“多病共存”——有数据显示,超过80%的65岁以上老年人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且疾病之间相互影响。例如,糖尿病会加重心血管负担,认知障碍则可能导致服药依从性差。传统的单学科“头痛医头”模式,容易造成治疗方案冲突或遗漏隐匿症状,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复杂健康需求。因此,多学科协作管理已成为现代老年医学的核心工作模式。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患者辗转多个科室”的难题。未来,科室将进一步完善多学科协作机制,持续以“敬老、爱老”为核心,推动优质医疗健康服务常态化下沉至社区和养老机构,切实提升老年人的健康获得感与幸福感,为推进健康老龄化事业保驾护航。
图/文:老年医学科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