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院的一名导诊护士,我每天站在门诊大厅的前沿,直面患者的焦虑与期盼。从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门诊大厅,到傍晚最后一位患者满意离去,导诊台就像一个不停运转的齿轮,承载着无数患者的希望与信任。在日复一日的指引、解答、帮扶中,我逐渐深刻认识到:导诊台虽不是直接救治的临床一线,却是医德医风最直观的“展示窗口”。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往往从第一次问路时得到的回应开始;医患关系的温度,常常体现在导诊护士递上一杯热水、搀扶一把老人的细节里。这里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患者对整个就医过程的感受,甚至改变他们对医疗行业的看法。
一、把尊重“递”出去——让温度从指尖开始
“看得见的尊重”。尊重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它体现在我们与患者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曾有位视力模糊的老人手持指引单在大厅徘徊,他的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和不安。当我主动上前接过就诊科室,护送他到诊室时,老人紧紧握住我的手,反复念叨“你们比亲人还细心”。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对于患者而言,被看见、被重视就是最好的医德。这种尊重,要求我们放下姿态,用平等的视角对待每一位患者,无论他们的身份、地位、病情如何,都应给予同等的关怀与礼遇。
二、把耐心“折”回来——让语言长出腿
导诊台每天都像一个信息中转站,要应对各种各样的咨询。“检验科在哪?”“自助机怎么用?”“专家号怎么挂?”这些问题每天要重复回答上百次,有时同一问题会被不同患者连续询问。但每一次回应的语气、语速、态度,都考验着我们的职业操守。真正的耐心不是机械应付,而是像对待第一位咨询者那样,带着共情去解释清楚。记得有一次,一位刚从农村来的大姐,因为不熟悉医院的流程,连续问了我十几个问题,从挂号到取药,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确认。我耐心地一一解答,还特意给她画了一张简易的路线图。最后,她感激地说:“姑娘,谢谢你,你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心里也不慌了。”这让我更加坚信,耐心地解答能给患者带来莫大的安慰和信心。
三、把责任“预演”成习惯——让突发成为日常
导诊护士的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责任重大。我们不仅要指引患者就医,更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安全。导诊护士的责任不仅是指引路线,更是患者就医安全的“第一防线”。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好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准备,用实际行动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建立“耐心清单”,每天下班后,我会花十分钟时间回顾当天的工作,记录下服务中不够耐心的瞬间,分析原因,比如是因为工作太累还是情绪不好等,并思考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应该如何应对。通过这种方式,倒逼自己时刻保持情绪稳定,无论面对多少患者,都能以饱满的热情和耐心去服务。同时,我还会在工作中刻意放慢语速,注意自己的语气和表情,让患者感受到我的真诚和尊重。
参与应急演练,主动学习冲突调解技巧。作为导诊护士,我会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各种应急演练活动,在演练中模拟各种突发情况,提高自己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处理能力。同时,我还会阅读相关的书籍和资料,学习一些冲突调解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如何倾听对方的诉求、如何安抚情绪、如何寻找双方的共同点等。在工作中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会尝试运用这些技巧去主动化解矛盾,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他人。我要培养自己“第一时间响应”的本能,让自己成为一名能够独当一面的导诊护士。
✦温暖手记
有人说,导诊护士的工作像玻璃,透明却易碎;我却愿意把它比作灯丝——细小,却能持续发光。导诊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却需在每一次指引、每一句解答中践行医德。因为我知道,当患者踏进医院的第一眼,他们不仅在找科室,也在寻找一种“我被在乎”的证明。而我,愿意用每天上万步地奔走、上百次的弯腰、几十次的微笑,把这种证明写在他们的掌心,写进他们的第一口呼吸里。把大厅变成第一间“病房”,让医学的温度从导诊台开始——这是我给自己的暗号,也是我对医德医风最朴素的认识。
文:门诊部 李婵苑
排版/责任编辑:臧莉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