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3700多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清晨的阳光穿透稀薄的空气,洒在玉树州医院崭新的CT机上。操作室里,青海红十字医院青南支医称多支医队的放射科技师马文娟正耐心指导当地医生识别CT影像中的细微差别,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仿佛高原缺氧的环境从未影响她传道授业的热情,也从未消减她作为红十字医疗人践行使命的决心。
2025年7月,马文娟告别家乡与熟悉的工作岗位,跨越千里来到玉树州称多县人民医院,肩负起青海红十字医院赋予的重任——以支医队员身份来到称多县人民医院工作,让高原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放射诊疗服务。8月26日,帮扶队长师红彪紧急通知,玉树州人民医院急需CT增强扫描技术人员支援,作为青海红十字医院派出的骨干技师,马文娟在接到通知的第一时间便启程赶往州医院,开启为期一周的紧急帮扶工作。她清晰记得第一次走进州医院影像科的情景:崭新的CT设备与匮乏的专业人才形成鲜明对比,“设备有了,但没人能充分发挥它的价值,这就像有了最好的望远镜却不知道如何对准星空,而我们的使命,就是帮大家学会‘瞄准’疾病。”
玉树州医院作为青藏高原东部重要的区域性医疗中心,服务范围涵盖周边多个县乡,辐射面积达数万平方公里。过去,由于CT诊断能力有限,许多患者不得不辗转数百公里到西宁求医,不仅延误治疗时机,还加重了经济负担。马文娟深知,自己的到来不仅是个人的技术支援,更承载着青海红十字医院“守护高原健康、传递红十字温暖”的支医初心,而培养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才是解决当地医疗困境的根本,也是红十字医院帮扶工作的核心目标。
接下来的一周,马文娟以青海红十字医院放射科的标准化诊疗流程为基础,紧急制定出针对性CT增强扫描计划,与玉树州放射科主任反复沟通,结合当地常见病、多发病特点设计专业培训内容——从基础操作规范到头颅灌注、肺动脉CTA、主动脉CTA等复杂扫描技术,手把手带教科室技术人员;她还联合科主任开展《造影剂的临床应用》专题讲座,结合青海红十字医院的临床案例,让当地临床医生精准掌握CT增强扫描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确保患者能在第一时间得到合适的检查。州医院放射科医生江巴感慨地说:“马老师不仅把青海红十字医院的专业技术教给我们,还教我们如何像红十字医生那样,用耐心沟通结合临床病史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在玉树州医院一周的帮扶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玉树州医院放射科技师已能独立完成常见病的CT扫描和诊断;马文娟还将青海红十字医院的标准化扫描方案与当地实际结合,整理成《针对性CT扫描方案手册》,留给州医院放射科同仁,供大家随时学习巩固。
离别那天,玉树州医院的走廊上挂满了洁白的哈达。州医院党委书记握着马文娟的手说:“您和青海红十字医院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希望!现在我们的医生终于有了‘看得懂疾病的眼睛’,这是红十字医院支医团队给高原群众最好的礼物。”马文娟望着远处连绵的雪山,轻声回答:“这是青海红十字医院‘人道、博爱、奉献’精神的传递,其实这片土地和人民给予我的,远比我带来的更多。”
CT扫描的黑白影像里,映射着生命的脆弱与坚韧;而马文娟的帮扶故事,更诠释了青海红十字医院在青南支医帮扶工作中的深远意义——它从未局限于技术与设备的简单转移,而是以“红十字”为纽带,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高原最需要的地方,让“大病不出州”从愿景变为现实;它不仅是医疗能力的提升,更是生命与生命的温暖联结,是红十字精神在高原上的生动实践,让每一位高原群众都能感受到医疗帮扶带来的希望与温暖。
文/图:称多支医队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