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生儿科,每一个新生命都无比珍贵,也需要最细致的呵护。为这些娇弱的宝宝建立一条安全、稳定、持久的静脉通道,是治疗顺利进行的基石,更是医护团队肩负的重要责任。
面对传统穿刺带来的挑战,新生儿科成功引进并常规开展 “迷你中长导管” 置入新技术。这标志着危重新生儿血管通路管理迈入了更精准、更安全、更人性化的新阶段,为宝宝带来更舒适、更安心的治疗体验。
对于危重新生儿而言,一条可靠的静脉通路就是他们的 “生命线” 。以往,临床主要依赖以下几种方式:
·反复外周穿刺:不仅频繁增加宝宝的痛苦,也更易引发药物外渗、皮肤坏死等风险。
·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与CVC(中心静脉导管):虽能满足中长期输液需求,但置管创伤较大、操作复杂,且感染、血栓等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
对于需要接受1至4周刺激性药物(如抗生素、静脉营养)治疗的宝宝,如何在短期与长期方案之间,找到最安全、有效的平衡点,一直是新生儿科医护团队努力攻关的方向。

迷你中长导管是一种长约8–10厘米的外周静脉导管,它质地柔软、管径细微,通常经上肢贵要静脉、头静脉或肱静脉置入,导管尖端位于腋窝水平或肩下部,不进入中心静脉。
它巧妙地填补了传统留置针与PICC之间的技术空白,集多重优势于一身:
留置更持久:最多可使用1–4周,完美覆盖中期治疗周期,有效避免反复穿刺。
置管更安全:床旁超声引导下即可完成,无需X线定位;不进入中心静脉,显著降低了血栓、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风险。
血管保护更强:采用高端生物相容性材质,能更安全地输注刺激性药物,有效减少静脉炎与血管损伤,守护宝宝未来珍贵的血管资源。
患儿更舒适,护理更高效:“一针化”治疗,减轻了宝宝的痛苦与应激反应,同时也大大提升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

目前,新生儿科已成功开展迷你中长导管置入术28例,技术成熟,效果显著。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升级,更是我们 “以患儿为中心” 服务理念的深度践行——从关注 “完成治疗” 转向 “优化全程治疗体验” ,兼顾了治疗的安全性、舒适性与长远健康获益。

展望未来,新生儿科将继续深化与推广该项技术,并积极引进更多前沿、微创的护理方法,持续提升危重新生儿的救治能力与长期生存质量。我们愿以精湛的技术和温暖的爱心,为每一个初临人世的小生命精准护航,为万千家庭托起希望与明天。
文/图:新生儿科
审核:阿尖措 董秋霞